吾读小说网

吾读小说网>日月当空照中华 > 第四十一章 新型作物(第1页)

第四十一章 新型作物(第1页)

中国发展到明末,人口当然是早就超过一个亿了,但是并没有超过两亿,根据后世的各种测算,明末中国人口最多也就一亿五千万左右。

这个数字虽然不小,在十七世纪绝对是世界第一了,但是与后世中国的人口总额相比,那又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。

特别是,明末中国人口的重心,其实已经转移到了南方,长江两岸才是当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,至于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等地,人口的密度并不是最大的。

至于九边各镇辖地,人口的密度就更小了。

之所以这些地方最先出现流民,而且流民也最多,实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天灾人祸太多。

十七世纪的上半个世纪,是如今世界史上公认的小冰河时期,每年的霜降和降雪,要比之前的时间,提前一个月左右,不仅是天冷的早,而且冬季的气温也更低。

这也是后来崇祯皇帝下旨,让徐光启主管钦天监,在汤若望等西洋传教士的帮助下,重新编订历法的根本原因。

这个重新修订的历法,历史上就叫《崇祯历法》,后世沿用的农历,就是在这个崇祯历法的基础上反复修订而来的。

一旦出现了这种长期的气候的变化,本来的气温较低、干旱少雨的北部边境就更加不适合传统的作物耕种和人类居住了。

这也是蒙古人不断南下抢掠,而女真人不断南侵的外部客观原因。

不光是当时的中国如此,十七世纪头几十年的欧洲,也因为气候的变化,处于列国混战的局面。

崇祯皇帝统治中国的时候,也正是德意志三十年战争进入高峰的时期。

虽然气候的大环境在变坏,但是大明朝并不是没有改变的机会,只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罢了。

对朱大明来说,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很简单,一个是移民,既然北方负担不了更多的人口,那就移民,往南方移民,往海外移民,为中国人开拓更适合人类居住的更大的生存空间,比如当时的东番岛、琼州岛,以及广阔的东南亚。

当时的东番就是后世的台湾岛,琼州自然就是后世的海南岛。

在十七世纪的上半叶,这些地方,都要比陕北、晋北、冀北更适合人类居住。

另一个就是换种农作物。

既然小麦、水稻、小米在日益寒冷干旱少雨的北方没法给人们带来足够的食物,那就种植其他能够适应这个气候的其他农作物。

这样的农作物是有的,那就是从海外传来,当时已经在闽粤山区种植的番薯、土豆和玉米。

一想起这些,朱大明就更加期盼徐光启的到来了。

到达通州后的第二天,徐光启暂时撇下其他的随从人员,只带两个亲信家仆启程,骑着潞河驿提供的驿马,加快了进京觐见皇帝的步伐。

家仆身上,背着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的圣旨,所以一路上可以说是畅通无阻,人还没到通政司,王承恩就已经带着一干人马在通政司的衙门口等着了。

如果不是昨夜潞河驿传进来消息的时候已经太晚,王承恩此时估计已经到了潞河驿亲自迎接了。

皇帝对徐光启的重视程度,王承恩最清楚。

自从下了召见的圣旨,皇帝三天两头就问人到没到,至于问了多少遍,王承恩都有点记不清了。

有个性的大臣,王承恩见得多了,但是像徐光启这样,接了皇帝任命他为礼部尚书的圣旨,还是这样慢腾腾不着急上路的,也算是唯一一个了。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相邻推荐:开着外挂再活一回  姚恒  无限之荒野求生  武竞天择  媳妇是坑货  无双大都督  三国纵横之凉州辞  黑暗神耀  青春的光坂  师兄的蝴蝶  海贼之艾尼路  网游三国之叱咤天下  总裁黑化了怎么破  南宫情义篇之青梅何奈落竹马  莲花掌  史上最强土地爷  为爱重生之吾佑余年  京城第一刀  主角叶尽欢唐仲薇完整版  勇者,2017  

.
.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花娇
吱吱花娇
郁棠前世家破人亡,今生只想帮着大堂兄振兴家业。  裴宴(冷眼睨视)无事献殷勤,非奸即盗!这小姑娘的总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,难道是觊觎裴家宗妇的位置?  郁...
夜的命名术
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
蓝与紫的霓虹中,浓密的钢铁苍穹下,数据洪流的前端,是科技革命之后的世界,也是现实与虚幻的分界。钢铁与身体,过去与未来。这里,表世界与里世界并存,面前的一切,像是时间之墙近在眼前。黑暗逐渐笼罩。可你要明白啊我的朋友,我们不能用温柔去应...
一剑独尊
青鸾峰上一剑独尊
生死看淡,不服就干。诸天神佛仙,不过一剑间!...

最新标签